top of page

盧茨大公國歷史沿革

  • 作家相片: ST.
    ST.
  • 2024年8月3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瞎掰史地時間

※導讀:突厥是一個廣泛的稱號,內含非常多不同的部族,我能力不足就不加以細分、標記命名。


01盧茨大公國歷史沿革

在東方的樺木之鄉,別列澤姆亞*,一群從南方平原遷徙而來的流亡者,在銀白色的林木之間建立了新的棲身之所——盧茨。


當任大公(又或者那時尚未有這項稱呼)下達第一個指令便是開墾這片貧瘠的土地,儘管不如南方富饒;但他看見了這塊土地的潛能:豐富又生長地筆直的野木既能作為建材,也能形成天然的保護屏障,讓他們免於南方大草原廣闊而易於攻打的弊端,不受野蠻的突厥人侵害;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有一條直通南方的河流,也在公國之後的新興發展中,位處東南交界地帶:貝加薩,得到大公重視,於是從邊陲一躍成國家要地。


「開國者」德米特里(Dmitriy),是盧茨仍然是小國時的第三任大公,也是發起統御偉大事業的征服者,再成功拿下西方區域以後,將國號改為大公國。


德米特里的後代子孫,德米特里耶維奇系的王公們之中,雅羅斯拉夫(Yaroslav)亦繼承了征討的事業,團結國境內人們以及武裝軍閥是他在任時主要事蹟。


一支出身自貝加薩的紅衣騎兵團,已經發展成強盛的武官,成為雅羅斯拉夫拉攏的主要對象,大公將公主瑪特瑠娜下嫁於軍閥少爺亞歷山大,獲得了騎兵團的效忠,與公國軍結合成新的軍事樣貌,這支軍團後來為北伐的初期打出了良好的開頭,也在日後成為了侍奉歷代盧茨主君的忠實獵犬。


盧德斯拉夫(Ludislav),雅羅斯拉夫之子,公主瑪特瑠娜之兄,尚未登基的年輕時期便一舉完成北方的征討,至於與盧金軍閥的關係,他與當時還未成為家主的亞歷山大曾一同上過沙場,共創北伐的勝利,是為共患難的生死之交。


他是無疑是一代名將;然而盧德斯拉夫並沒有繼承父親治理國家的才智,在內政上的處置又不逢時,南方斯基夫斯克*的政治勢力受到突厥北上的侵擾,在渴望並且支持盧茨南下收復地域上毀壞多數農田與村莊,燒殺擄掠百姓,局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對於這座北方公國最大的打擊便是:產出的麥穗被扣下,加上長時間的戰爭引發民怨,盧茨大公國自顧不暇,原先持有的西方領土盡數丟失,被急速崛起的異教徒異邦吸收與吞併。


而另一面,東方突厥亦借勢吞併盧茨東南方的領土,盧德斯拉夫大公的死因便是奔波於平定內憂外患,染病而亡,而在他之後,盧茨大公國由大公夫人攝政,他的遺子伊賈斯拉夫,則交由親信兼摯友的亞歷山大輔佐。



02動盪

提及到北伐,我們不得不回過頭講述關於王子(同時是大將軍)盧德斯拉夫,軍閥少爺亞歷山大和公主瑪特瑠娜,這三人、甚至主要是後兩者的故事。


據說除了政治考量,亞歷山大對於公主也是一見傾心,但公主守身如玉這件事卻幾乎人盡皆知,甚至公開提及過自己的歸屬將會是基督與聖母照看的修道院。


也是因此她的婚事才滯留不前,少爺亞歷山大不知道該說是愛好特殊,還是真心誠意的愛慕,毅然請求他的摯友盧德斯拉夫提親,當時軍閥的當家已經有妻室,雅羅斯拉夫正愁於無法完全收服這支勇猛的騎兵團,對於亞歷山大的提親,大公自然是喜出望外的。


公主做足了體面,在言語裡從未提及過對婚事的不滿或是不情願,未讓她的父親或是夫君蒙羞,但真實的境遇無法偽裝,尤其是公主從來不是一個多麼樂意假扮自己的人,她有她的高傲和自尊。


進入婚姻以後,公主依舊端正優雅;卻從未展露過她的笑容,人們遺忘瑪特瑠娜在公主和妻子以前仍然有她的信念,是一名屬於自己的少女,盧茨的歷史上稱她為「冷面夫人」。


北伐是如閃電一般快速而勇猛的,其中有一項插曲:關於第一次盧茨守衛戰不敗一兵一足的傳奇。


庫曼人既是助人的盟友,也是隨時在背後刺刀的雙面刃,大將軍盧德斯拉夫最大的失策就在於:他沒預料到這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體內善變的根性,他們是狡猾的狐狸,跟在獅子的身後除了撿拾殘肉,也在等待吞噬獅子的那一天。


於是在大公之子與大公最得力的騎兵團,前腳出征離開國境時,野蠻人的馬蹄便徘徊在只剩婦孺、單薄的常駐軍以及垂老的獨王,留守的空城之外。


賢明的王已經老去,萬般無奈之下,瑪特瑠娜再次拾起她公主的身份,在庫曼人來臨之際,她站上石砌的護城,毫無畏懼地向入侵者宣告:「背信棄義的叛徒啊,你們腳下的是上帝的土地,是大公雅羅斯拉夫的國家!」


「城門不會敞開,盧茨的國民也不會妥協,如果你們執意強行攻入,那我們便拼死抵抗!」


據說當時領軍的首領,在見證了羅斯的婦人如此剛正,便打消了強行攻城的打算,在那之後一個關於羅斯瘋婆的傳說在其他游牧人的口說故事裡不脛而走。


但依邏輯和人性常理,庫曼人的退兵另有原因,因為好巧不巧地,他們短暫駐紮的本營很快受到了另一個部族的攻打。


傳教士與平民們傳說這是上帝大顯神蹟,護佑盧茨裡信仰虔誠的子民們,一些更聰明的人則明白這是有人的秘密操作,早在他們不知道的時間、無法看見的地方設下了保護機制,與各個突厥部族們結黨,讓他們相互爭利,維持平衡。


貝加薩之狐啊貝加薩之狐,他運籌帷幄,擺佈密技,只要他與他君王的社稷能夠安穩與興榮,便會抓住每一個機遇。


儘管瑪特瑠娜並不一定接受,但事實是,只有他同樣詭計多端的丈夫才能預料與對付同樣不懷好心的敵人,除了外族,亞歷山大亦警惕著潛伏在身邊的危機。



03南征的開端

不同於與歷代先王,年輕的新任大公伊賈斯拉夫不喜武鬥,幼年時便飽讀書籍,富有文采,在這個還崇尚武力的羅斯社會,獲得「文人王子」的稱謂,至於人民呢,他們似乎厭煩了長久,向外透支的、所謂「榮耀的統御」,倒也接受這位不符合普世價值(甚至是有些懦弱的)君主。


大公夫人與伊賈斯拉夫在任期間專注於重新整頓國家內部,直到十幾年之後,大公長大到了得都當一面的時候,而國家也已經恢復穩定發展。


退役的亞歷山大諫言:重新奪回斯基夫斯克這塊物產富饒的區域,除了糧食問題,他還以南方諸侯受突厥侵襲的唇亡齒寒之憂相勸再次重啟征伐;並且提及了他們舊鄉的王都——也就是收復斯基-儒薩*,讓白晝宮*歸順盧茨王公的王座底下。


亞歷山大派遣了他的三位兒子,已經在沙場上揚名的千夫長葉戈爾•亞歷山德羅維奇,以及雙胞胎:康斯坦丁與尼古拉。


雙胞胎加入父兄統合公國的偉業,在這此之前,作為家族成員,他們從12歲開始接受嚴格的訓練,培養盡忠報國的優良精神,同時精通劍術、標槍、騎術……,並且熟識兵法、國家歷史、希臘和突厥人的語言。


作為士兵,雙子們在15歲開始提劍上戰場,平定過幾場邊境民族的入侵和境內的民亂,皆有不錯的成績;作為獵犬,18歲起正式歸入騎士團的編制,配戴上金色的獵犬頭像勳章*接受加冕,又在上帝與聖母的見證底下接受神父的祝福,護佑他們在戰場上順遂,成了光榮大盧茨公國的軍人——左手高舉著紅漆的盾牌、右手握著銀色閃耀的標槍。


他們如今正值壯年,還未在人生上的嚐過挫敗,是如同雄獅一般意氣風發的年紀,躍躍欲試展現自己的能力。


成為騎士團的第二年,亞歷山大勇敢的兒子們,新生一代的獵犬們,即將跟隨騎士團加入南征,以五年為期拿下鄰國,直到堪平斯基夫斯克分裂、動亂的內戰——這是盧金雙子們第一次長途的軍旅,將親自用他們如獵犬般鋒利的爪牙從敵人潰敗與嚎聲中,為公國與家族銜回勝利的榮耀。


ree

出征前夕的早晨,主教以及士兵們的眷屬聚集在金穹頂與白石製的凱旋門前,據說這是仿造他們在南方舊鄉的建築之一,婦女孩童們眼含熱淚地向他們出行的丈夫、或兄弟、或兒子道別,主教手持著十字架,祈禱上帝替公國軍的士兵們帶來庇護。


於是南征便浩浩蕩蕩的啟程了。




註釋:

*別列澤姆亞(Береземля),盧茨公國的發家地,籠統地代指東方區域,因繁茂生長的樺木林得名,在南方受內訌之亂,逐漸取代該地成為新的繁榮區。


*斯基夫斯克:南邊草原地帶,整個內戰分裂割據、封建主爭鬥最嚴重的區域,在裡外長期的戰亂下商業與文化發展停擺,當地居民的服裝甚至滯留在上世紀。


*斯基-儒薩:丘上的王都,舊國年代最昌盛的城市,(舊國年代:指眾邦國仍以斯基-儒薩為首的時期)。

*白晝宮:使用大理石和鍍金穹頂建造的宮殿,外牆有著精巧的走獸浮雕。


*金獵犬勳章:白色獵犬騎士團的身份象徵,純金的頸圈項鍊,有浮雕的獵犬頭墜飾,內部嵌著酒紅色的天鵝絨。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楔子合集

腳底的黑土似乎因為溢滿著血液而臃腫浮動,難聞的血腥味和屍腐好像還留痕在鼻腔深處,血汙在皮膚表面上扎根、深入肉裡,像那些他劍下的亡靈用嶙峋的手指抓撓過他的手臂、胸脯、面龐,刻下惡毒的咒詛,無論如何也洗不淨。

 
 
 
南征記:平原會戰

昆斯丹堡陷落後的多年,盧金家族響應大公的招募,參與公國向外擴張國度領土的偉大歷程。

 
 
 

留言


bottom of page